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

騎旅裝備 - 單車 3號機


單車 3號機,是 1號機的後繼旅行車,用來應付旅行時遇到路面不良的狀況。

台灣和日本城鎮密集,一般道路狀況良好,大部份都是柏油路面,1號機這種公路車就可以搞定。但是紐西蘭和歐洲相對幅員遼闊城鎮密度低,除了主要道路外,很多鄉間聯絡道路是砂石路,這時就需要道路越野跨界車種。


3號機        自組  3x9速 26吋 鋼管硬叉登山車






規格

鉻鉬鋼管氬焊(TIG)車架  鉻鉬鋼前叉 

Microshift  3x9 登山車變速系統  前 44/32/22  後 11-32
26吋登山車輪組    機械碟煞
26x1.75 道路越野兩用胎
車重 13kg


 
1號機帶去日本旅行 3次,其實各方面都滿足需求。如果是繼續要帶去日本騎,我應該就不用換車了。會換車的原因,是在日本的北海道騎行後,我下一個目標是更遠一點的紐西蘭南島。

在研究紐西蘭的環境和路況,發現紐西蘭的單車專用道,是以砂石路為主。除了主要道路以外,一些景點和鄉下的聯絡道路,也都不是柏油路面。我這次還打算嘗試露營,所以要把帳篷睡袋也帶上。






考量到 1號機配備 C夾煞車,輪胎寬度大概只能支援到 25C,要應付這種砂石路面有點勉強,於是就想到換一台能在柏油路騎行,同時又能應付砂石路況的車。

這類混合公路及砂石路騎行的車種,大致分兩類。

公路車越野化
越野車公路化



公路車越野化
從公路車架構,加寬前後叉容納空間,來支援更寬的越野胎,煞車不用C夾改用 V夾煞,吊煞或碟煞。 輪圈使用公路車的 700C (也有 650B的) 規格。

這種車有 cyclocross (用公路車去跑越野賽) 和最近流行的 gravel bike (公路車強化碎石路性能)。 cyclocross 或 gravel bike 因為車架設計和普通公路車不同,不是直接把公路車換換零件就可以搞定(後叉寬度,車架強度,變速系統,煞車系統)。






越野車公路化
在台灣由來已久。因為台灣道路大都是鋪裝路面(柏油或水泥),不少登山越野車粗大的巧克力胎無用武之地,於是換上比較細的輪胎,來減少公路騎行的輪胎阻力。更進一步的,就把前避震直接換成硬叉以減輕重量及騎行阻力。輪圈主要是 26吋的越野車規格(也有27.5/29)。


因為台灣十幾年前很流行登山越野車,零件和二手車都很多,我想弄台二手的登山車來改,花費會比較少。而且以越野車架和輪圈的強度,騎砂石路是綽綽有餘,就重量會重一些,但是看其它的旅行車種,好像也輕不到哪去。


看了不少二手的 捷安特 XTC,最後看到一台自組的鋼管登山車,車主大概也是想組台旅行車,配備組合都是我想要的,於是就買這台鋼管車了。

鉻鉬鋼的車架及硬叉,和鋁合金比起來,鋼管有點彈性可吸收小碎震,萬一裂了也比較容易焊接。





煞輪框的 V夾煞重量比碟煞輕,但考量長途旅行及路況,砂石塵土泥水容易讓 V夾煞磨損輪框,我認為碟煞在這方面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
機械碟雖然手感及力道不及油壓碟,但是構造簡單容易維修保養,煞車力也足夠應付旅行用途。




賣家裝了我不熟悉的 台灣微轉 Microshift  3x9 登山車變速系統 (他的理由是便宜又大碗),不過 Microshift 零件規格通用 Shimano,料件維修倒是沒有太大的問題。變速手感比我想像的還要好,看網上評價說耐用度也不錯。

前變 44/32/22 後變 11-32,這種登山車齒比,在單車載重而且還要爬坡時比較夠用,騎不快總比騎不動好。


座墊沿用 1號機的真愛座墊,我平把車就都用這個了。
 





車主原本裝的是 26x1.5 的光頭道路胎,我換了 26x1.75 的公路越野兩用胎。一開始是換了建大的 K942 高速越野胎,優點是輕量 (一條390g),但是沒有防刺結構,蠻容易被刺破的,紐西蘭騎 800km 就破了兩次。

紐西蘭回來後換成德國 Schwalbe 的 Marathon Cross,重量比較重 (575g),騎起來阻力也大一點,但有防刺結構,去歐洲騎了 2000km 只破一次,果然有防刺有差。



Schwalbe Marathon 系列,還有性能更強的 Marathon Plus,看說明防刺層正面最厚處達5mm,真的是虎王坦克等級,但是重量一條 900g,我還是選了比較輕的 Marathon Cross。


我還裝上了一些旅行用途的零件。


水壺架 

3號機是登山車的車架設計,水壺架鎖孔只有一個,旅行不夠用。我另外用束線帶 DIY。總共有 3個水壺架,前下方黑色的那個用來裝工具罐。



 

前後貨架



去紐西蘭時沒裝前貨架,直接把帳蓬睡袋綁在把手前面,但騎乘時會左右搖晃。去歐洲時裝了前貨架,綁在車頭的行李搖晃的問題有改善。



把所有行李都放後面時,前後配重不平衡,會影響車子的操控。把行李鞍袋和背包放後面,帳篷睡袋放前面,平衡一下載重。


 










如果下一次走的行程日數短一點,考慮把後貨架拆了,改用大型座墊包試試。



擋泥板

一般市售的擋泥板,不太符合我想要的,於是就自己 DIY 了。

後擋泥板是用PP板做的,固定在後貨架和車架上,重量輕也不需要支架。



前擋泥板是用市售的商品修改,裝在下管前方的位置,重量輕也不需要用支架,要拆前輪打包裝箱也不會有影響。








前大盤護蓋

這個很好用。除了保護小腿不被大盤的鏈齒割傷,也防止褲腳被捲進去齒盤或弄髒





駐車腳架

市售那種夾在後叉的側腳架,支撐不住重裝的單車。在紐西蘭旅行時造成不小的困擾,後來去歐洲前做了一些強化措施,才解決這個駐車不穩的問題。

有些越野車原廠設計,在後叉側腳架鎖孔處,會有強化焊點。我用一片厚鐵片,鎖在越野車架的強化肋條上,來加強側腳架的鎖固。

也可以直接用中駐腳架,但是我看到大部份的中駐腳架,駐車時會干涉到大盤曲柄的旋轉,對保養維修會比較麻煩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